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(以下简称“全运会”)在历经十余天的激烈角逐后,于近日圆满闭幕,本届全运会不仅展现了我国体育健儿的卓越风采,更涌现出一批潜力无限的年轻选手,为巴黎奥运会周期注入了新鲜血液,赛事组织、竞技水平、群众参与度均获广泛好评,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又一里程碑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全民共享体育盛宴
本届全运会共设54个大项、595个小项,涵盖奥运会项目、传统体育项目及群众赛事,参赛运动员、教练员和代表团官员规模超2万人,创历届之最,赛事秉承“简约、安全、精彩”的办赛理念,采用多地联办模式,主会场西安与多个协办城市协同保障,既分散了组织压力,又让更多地区共享全运红利。
群众赛事成为亮点,广场舞、太极拳、龙舟等非奥项目首次纳入全运舞台,吸引近万名业余选手参赛,组委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带动超千万群众参与“我要上全运”系列活动,真正体现了“全民全运”的宗旨。
竞技赛场群星璀璨 新老交替势头强劲
在传统优势项目中,老将们稳扎稳打,乒乓球男单决赛中,马龙与樊振东上演巅峰对决,最终樊振东以4:3险胜,标志国乒新一代领军人物的崛起,游泳赛场,张雨霏延续东京奥运会的火热状态,包揽女子100米、200米蝶泳金牌,并打破一项全国纪录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“00后”选手的爆发,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卫冕女子10米台冠军,再现“水花消失术”;17岁的田径新秀陈冠锋在男子百米决赛中跑出10秒06的个人最好成绩,成为继苏炳添后又一备受瞩目的短跑希望,这些年轻选手的涌现,彰显了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厚度。
科技赋能赛事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全运会首次大规模应用5G、AI和云计算技术,在田径、游泳等项目中,高速摄像头和实时数据分析系统帮助裁判精准判罚;运动员训练数据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上传至云端,为科学备战提供支持,所有场馆均采用光伏发电和雨水回收系统,奖牌及礼仪服装使用可再生材料制作,低碳举措获国际奥委会点赞。
东道主陕西展现文化魅力
作为首次承办全运会的西部地区省份,陕西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体育巧妙融合,开幕式以“复兴之火”为主题,通过秦腔、兵马俑等元素展现中华文明底蕴;赛事期间,大唐不夜城、华山等景点推出体育旅游线路,吸引数十万游客,国际媒体评价称:“这是一场体育与文化的双赢。”
展望未来:全运效应持续释放
全运会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,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闭幕式上表示:“本届赛事为巴黎奥运会选拔了人才,也为群众体育普及树立了标杆。”下一步,各地将依托全运场馆开展惠民开放活动,推动“后全运时代”的全民健身热潮。
随着圣火缓缓熄灭,第十四届全运会画上句号,但中国体育的脚步从未停歇,年轻选手的成长、科技与环保理念的深化、全民共享机制的完善,都将为体育强国梦注入持久动力。